当地震动的频谱主要集中在低频段时,长周期结构物如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可能会产生巨大的振动反应。这种低频地震动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对结构物的破坏作用更为显著。另一方面,当地震动的持时较长时,地震烈度一般会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地震波的能量在长时间的传播过程中会逐渐衰减,对结构物的破坏作用也会相应减弱。
此外,建在活断层上的建筑物同样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活断层是地壳中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常常发生地震和错动。由于活断层的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时可能引发断层错动,导致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倒毁。例如,摩洛哥艾加迪尔的一家旅馆就建在活断层上,1960年2月发生的一次5.8级地震使其变成了一堆废墟。
同样,建筑物若位于软弱地基上,也会增加其在地震中的破坏风险。软弱地基通常指地基土壤承载力较低、变形能力较强的区域。在这样的地基上建造的建筑物,在地震时容易因地基的变形而受到影响,导致结构失稳或损坏。
,持时、活断层和软弱地基等因素都会对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施工和防灾减灾工作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软弱地基,如海边、河湖边等区域,在遭遇地震时,常常会发生液化、塌陷等严重现象,导致地基失效。一旦地基失效,其上的建筑物将不可避免地遭受严重破坏。例如,1964年日本新泻地震时,由于地基液化,众多楼房纷纷倾倒,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又如在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中,场地的不均匀沉降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我国对于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有着明确的要求。根据“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准则,每个地区的工程结构都应当按照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这意味着,建筑物在遭遇地震时,应具备一定的抵抗能力,至少在小震中不会受到破坏,而在大震中也能保持结构的稳定,不倒塌。